>>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电子期刊 >
第2714期【精益生产咨询】曾国藩如何应用“暇”解决中国式 发布时间:2025-01-24        浏览:

曾国藩如何应用“暇”解决中国式领导力?



曾国藩领导力的“暇”,就是安详、从容、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这是做大事的人必须拥有的一种心态。

古人讲“修为”,最重视的就是“治心”的功夫。在管理的过程中,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心平气和”“心浮气躁”,心平才能气和,心浮必然气躁。

领导者都很忙,什么叫“忙”?“心亡”为忙。慌里慌张、心中没有方寸,这是领导者的大忌。

曾国藩给曾国荃写信时曾说:李续宾用兵得一“暇”字诀。不特平日从容整理,即使临阵,也回翔审慎,定静安虑。

曾国藩这里所说的“定静安虑”,出自儒家的经典《大学》,所谓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就是意志坚定(所谓“定”)则心不妄动(所谓“静”),心不妄动则从容安详(所谓“安”),从容安详则思虑周到(所谓“虑”),思虑周到则可以完成事业(所谓“得”)。“虑”“得”的前提是什么?是“定”“静”“安”。而“定”“静”“安”都是对心的掌控。

要做到“暇”,就要知道世事皆因忙里错,遇事需要更从容。

 

世事多因忙里错,这句话出自曾国藩给郭嵩焘一副对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是在下一番苦思苦行的苦功夫后才会取得的,没有那么多轻易就可以做成的事情,视事太易、草率应对往往是要出问题的;世上万事,大多是因为忙中出错,所以遇事一定要冷静地分清轻重缓急,看清利害得失再下手。

 

曾国藩为什么要给郭嵩焘写这样一副对联呢?郭嵩焘这个人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性近急遽”(性格比较急躁,遇事都是急于想把事情做成),这样反而最容易坏事。

1859年,咸丰皇帝派郭嵩焘到天津随僧格林沁帮办防务。大清王朝是满蒙联盟,而僧格林沁是蒙古亲王,地位很高,资历很老,连咸丰皇帝都让他三分,因而僧格林沁根本没有把郭嵩焘这样一个南方来的年轻书生放在眼里,对他很是冷淡。

郭嵩焘文人气比较足,再加上认为自己是皇帝亲派的,并且皇帝明确表明他与僧格林沁是“平行”的关系,而不是“随同效用”,所以很咽不下这口气,两个人一开始就闹得很不愉快。

这年冬天,咸丰皇帝又派郭嵩焘到山东烟台等处查办隐匿侵吞贸易税收的案子。

虽然郭嵩焘并没有“钦差”的名号,但所到之处,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知道他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因此准备了最好的公馆、最好的礼物、最好的宴席,一定要隆重接待他。

然而郭嵩焘向来清廉,他规定“不住公馆”“不受饮食”,更不接受礼物。这一下子破坏了官场的潜规则,地方官员一个个非常尴尬,随行的官员对他也怨气十足。但是郭嵩焘的身份在那里,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郭嵩焘到达后很快就开始查案,并且很快就查明了真相。他发现当地从县官到普通差役几乎人人贪污税款,而且税外勒索严重到了惊人的地步,甚至超过正税四倍之多。为了尽快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郭嵩焘立即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整顿税务,堵塞漏洞,并开始设厘金局,抽取厘金。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影响了当地那些大小官吏的利益,他们对郭嵩焘自然是恨之入骨。

正当郭嵩焘认为自己这次税务整顿大有成效、为朝廷增加了税收、应该是有功于朝廷的时候,突然接到朝廷以他在山东办事不妥、交部议处的通知。

原来,僧格林沁派出的李湘棻一直在暗中监视郭嵩焘的举动,郭嵩焘开设厘局后,李湘棻便向僧格林沁报告说:此等大事,郭嵩焘竟然根本没有与他这个会办商议,便独自决定。这让原本就认为郭嵩焘目中无人的僧格林沁大为光火,于是给皇帝写了奏折,弹劾郭嵩焘,明确指出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由郭嵩焘“办事操切”导致的。

回到北京后,郭嵩焘很快就受到了一个“降二级调用”的处分,这说明他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咸丰皇帝的冷落。又过了几个月,不安于位的郭嵩焘被迫称病辞职回家。

这就是忙中出错导致的。

 

遇事需要更从容,曾国藩曾经自己反思说:近日之失,由于心太弦紧,无舒和之意。以后作人,当得一“松”字意味。

“松”,就是“暇”。人生必须有追求,但人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不能过于执着。人生的最佳境界应该是顺应自然的节律,保持心灵的自由。要学着放下,放下急于求成的名利之心。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可惜并不是人人都能做、事事都能做、时时都能做的。

在管理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领导者想做就能做的,领导者一定要分辨清楚“应该做”与“能否做”“何时做”的区别。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是做事之大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急不躁,反而更容易把事情做成、做好、做大。

曾国藩曾以用人为例说: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优秀的人才当然要加以重用,但是在尚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不要急于亲近;邪恶的人物当然要加以疏远,但是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清除。

 

无论是急于亲近还是急于清除,往往都会对一个组织产生巨大的冲击,造成负面的影响。成熟的领导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人生必须勤奋,但人生也需要留白,这样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内心。曾国藩一生做官、征战,几无宁时,但无论公务与战事如何紧张,他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读书、写诗、作文、下围棋、写对联、研究书法,乐此不疲,用丰富的爱好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人很难控制外在的环境节奏,当无法控制外在环境的节奏时,就一定要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从而把握住工作与生活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