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极致,看发达国家如何打造"服装柔性供应链" 发布时间:2017-12-01        浏览:
 

发达国家的柔性供应链研究最早起源于30 年前,同样是由于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生产都陆续出现了向低成本国家大批量转移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与当前中国的服装生产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生产订单大量地向东南亚低成本国家转移”的现状是一致的。而发达国家企业在这样的困境中努力发展起了一套真正的柔性服装生产供应链的实践方法,并成功转型实现更高的产业链价值,非常值得我们目前的中国服装行业借鉴。

 
 
 
 
 
 

 
 
 

发达国家服装柔性供应链的历史发展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服装行业都经历了当前中国同样的历史发展时期,他们通过整合国际供应链,实现本国柔性供应链供货,最终实现了后30 年的稳定盈利模式。他们的历史就是我们的经验,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些发达国家在柔性供应链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思考如何运用到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去。

 

 

美国

 

早在30 年前的美国,服装生产经历了“Made in USA” 的辉煌时期,随着美国本土在劳动力、原材料、租金等方面的提升(这个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美国国内的劳动密集型服装生产出现了瓶颈,服装行业最早出现问题的产品是T 恤,T 恤由于其消费量巨大,生产门槛较低,几乎所有的纺织企业都可以生产T 恤,T 恤行业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而价格竞争是当时T 恤行业竞争的焦点,T 恤作为分析服装柔性供应链的对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美国每年消费十亿件T 恤,人均年消费4 件T 恤。在当时的行业价格出现成本过高、库存积压的情况下,美国企业为了保证价格竞争优势,他们毫不避讳地把T 恤生产移向了当时生产成本较低的加拿大。此时,美国企业并没有在本国提升效率,改革工艺,而是选择了直接降低成本的“生产地转移”的策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此后,随着加拿大生产成本的提高,美国T 恤的生产在过去的30 年里陆续经历了向墨西哥,海地,洪都拉斯,孟加拉等更低本的生产国转移,生产地点离本土市场也越来越远。

 

低廉的美国T 恤产品离开了本土生产,原本在本国紧密的T 恤生产供应链相继出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 断货现象: 市场销售情况往往与预测有一定的差异,当某个产品出现热销现象时,企业往往由于跨国生产的物理瓶颈,很难在短时间内抓住超越预测的这部分市场销售。

 

* 积压现象:货品的SKU 生产预测难度变大,总会有不小的一部分产品最终不能很好的销售,形成非良性库存。

 

* 补货不及时:生产国与消费国在地理位置上越来越远,货运周期变得越来越长,气候、通关等原因常常使得常规补货也成为了一种不确定因素。

 

* 市场个性消费对应能力不强:由于跨国生产的难度,造成了产品种类的减少,同质化产品极多,而市场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对应能力在初期很难对应。

 

*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货源不足:由于大型企业的国际化生产,成本的降低,许多本国的中小企业在货源商没有大企业的国际整合能力,出现了价格偏高,采购困难的局面。在某个时期,美国的服装行业供应链在普遍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

 

反观这些问题,就是供应链的课题,特别是对于“不积压,不断货,小批量,多批次,高自由度”的国际柔性供应链提出的最直接的课题。美国行业为了改变这些供应链的课题,各层次的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这些努力的结果就是实现了在T 恤服装方面的柔性供应链对策,也造就了目前美国最流行的柔性供应链模式---“可印花模式(Imprintable)”的发展。美国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解决断货现象:通过使用大资本在国外生产,大批量现货仓储方式在本国备货。尽可能地把能够想到的空白T恤类产品(各类面料、款式、颜色、尺寸)都进行本国备货。备货数量达到行业需要的水准,做到基本不断货。

 

* 解决补货不及时:在大量的空白现货基础上,补货问题也迎刃而解。某款印花T 恤非常畅销,出现了货品库存减少的现象。企业可以通过现货空白T恤迅速组织印花,在1-2 天的时间内实现印花T 恤的补货。

 

* 解决个性对应能力不强:由于有了各类现货空白T 恤,通过成衣印花(Garment Printing) 的方式对现货T 恤进行快速二次加工,通过合理的成衣印花加工方式,甚至可以为消费者制作单件个性T 恤,解决同质化问题,使得个性T 恤消费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解决中小零售企业货源不足问题:在30 年前,大多数美国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跨国采购,现货空白T 恤的出现,使得许多有营销能力的中小型销售企业能够在本国解决自有品牌的小批量生产问题。

 

可以看出,美国的行业运作方式,其实是把“低成本,快速度,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好服务”的终极供应链模式整合了。我们从中也能充分地体会到,把国际供应链的“低价优质”与国内供应链的“少量快速”进行了完美的行业整合和转型,最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柔性供应链”的本质诉求-- 解决行业供应链间的最有效产供销的产业规模供应链的社会分工目标。

 

欧洲

20 年前的欧洲同样经历了美国的行业发展历程,美国的模式很快地传到了欧洲,欧洲也出现了好几个著名的公司。在产品上,欧洲公司更好地发挥了欧洲企业在时尚设计方面的特色,把T 恤的面料,款式提升到了一个世界顶级的高度。产品更加接近零售级,产品种类更加时尚化。

 

 

日本

16 年前的日本,随着中国生产的快速崛起,很多日本本土的生产企业纷纷向中国转移(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优衣库Uniqlo 品牌)。而中国与日本的一周货运距离也成为了追求最高效率的日本采购商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学习美国当年的行业模式,通过引进美国的可印花T 恤品牌,迅速在日本建立起了可印花行业的柔性生产运作模式,并在短短的数年内,自行开发了多个日本品牌,通过链接中国生产和日本本土仓储和加工,这些日本企业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企业,日本服装行业也在这些企业的带领下实现了行业等级的“柔性供应链”。

 

日本行业最大的特色是产品种类及其丰富,非常适合亚洲人的市场需求,对于产品的品质极为苛刻,很有可能在短时期内成为亚洲T 恤柔性供应链的主导。

 
 
 
 
 
 
 

 
 
 

发达国家服装柔性供应链的现状与缺陷

 

 
 

在今天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T 恤代表品牌中,出现了Gildan、Fruit of the loom、Hanes、Jerzees、Anvil、Delta、Alstyle、Roly、Sol’s、Printstar、United athle、Rucca、Truss、Cross&Runner 等行业知名的品牌。

 

这些品牌每年在全球销售二十多亿件T 恤和内衣,占领了全球一半的市场。全球的许多企业都通过这些T 恤品牌,实现了柔性化的生产,整个行业也逐渐成为了柔性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本国研发:发达的设计理念实现最高品质,最适产品

 

国际生产:规模化生产实现目标品质下的最低生产成本

 

本国仓储:本国大量现货以及最高效率的运作、管理模式,体现快速发货、任意数量、品质保障的现货供应

 

本国加工:成衣加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项行业基本配套。成衣的“小批量多批次”机械印花、数码印花和转移印花已经成为许多服装加工企业的主要工作。

 

同时,换标、印花、包装、检品、分箱、代发等工作也成为了发达的柔性供应链的重要服务环节。

 

个性定制:任何的客户需求在柔性供应链的支持下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在营销端实现“柔性”的真正意义

 

C2M 生产:对于某些服装品牌商而言,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爆款,定向研发的需要,是柔性供应链的一个特长

 

微品牌研发:设计师微品牌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而微品牌的研发过程,在柔性供应链的行业支持下变得非常轻松

 

然而,发达国际的服装柔性供应链是不是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没有任何的提升空间了呢?答案显然不是,那么到底发达国家柔性供应链的缺陷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柔性供应链既然是在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一定不外乎成本,效率,对应能力。而国际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让我们在现在的发达国家柔性供应链中仍然能发现不少的缺陷。

 

美国 

 

美国柔性供应链最大的缺陷是国内的加工成本。柔性供应链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成本,而美国的加工成本同样受到本国的人工等各种成本因素的影响,今天的美国完成一件衣服的印花成本是中国的几倍,量越少差别越大。

 

美国的柔性供应链模式对应世界市场的能力较弱,很难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T 恤柔性供应链国际市场。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产品和运作模式在全球并不通用,而美国企业对应全球柔性市场的能力也明显不足。美国企业整合全球供应链的能力,特别是在全球加工、销售端的运作能力低下。

 

欧洲 

 

欧洲柔性供应链最大的缺陷是生产加工成本。欧洲由于行业发展较美国晚,市场消费的结构与美国不同,成衣T 恤类的柔性生产在欧洲的数量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产品大多依赖进口,在生产仓储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比较低下,加工成本奇高。

 

而欧洲企业的国际推广运作能力也只限于欧洲本土,他们目前在拓展北美,亚洲市场中变现出诸多水土不服,对于销售地现地的商业习惯和市场情况非常的陌生,以欧洲作为全球的服装柔性生产中心显然也不合适。

 

日本 

 

日本是一个资源及其缺乏的国家,在柔性供应链的发展上受到了极大地限制。日本企业大多不是制造商,也不是加工商,大多以贸易公司为主,制造加工能力不足。日本企业在国际营销方面也体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日本极高的房租、人工水平造成了日本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产行业的运作成本明显高于大规模身材采购的贸易方式。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中国本土较近,柔性供应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特别在速度方面,中国的地位是很多东南亚国家所不能替代的。这就为今后中国与日本在柔性供应链市场竞争方面打下了伏笔,日本在对应能力方面显然处于劣势。

 
 
 
 
 
 
 
 
 
 

发达国家与当前中国在柔性供应链目标上的重要差别(中国需要服务于世界的缺陷)

 

 
 

中国服装柔性供应链的理论与实践起源于2008 年,随着国际可印花行业进入中国,中国的服装柔性生产才真正进入实践阶段。

 

比如说2008 年,带领全球T 恤领导供应商品牌Gildan 可印花T 恤品牌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由于生产工厂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较低,服装零售行业通过大量备货开店方式竞争,实体零售店和互联网企业对柔性生产根本没有概念,更别提行业对于柔性生产的市场需求了。

 

2009 年,第一次向凡客诚品提案通过柔性供应链方式实现T 恤产品的研发和小批量生产,立即获得了当时人气与日俱增的凡客公司老总和管理层的高度评价。2012 年,凡客公司总裁第一次在全国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服装柔性供应链的概念。全中国才开始讨论柔性供应链这个比较前瞻性的课题。

 

直至今日,柔性供应链到底是小批量生产,或是个性定制,还是快速生产反应,服装行业的不少公司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什么是柔性供应链。红岭集团,辛巴达公司,韩都衣舍,凡客诚品,许多的优秀企业都在研究柔性供应链且概念和重点各不相同,大家也都在为中国的柔性供应链发展而努力。而这又恰恰是目前中国服装柔性供应链需要研究的重点--- 到底中国的柔性供应链应该怎样定位?个人认为,作为传统的世界服装工厂地位的中国,在当前研究柔性供应链这个国际性的课题时,应该把自身的定位确立在解决国际国内柔性供应链的缺陷上,只有这样,中国的柔性供应链才能迅速在国际上寻找到自身的产业链地位,也能更好地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找到具有行业规模的服装柔性供应链解决方案。

 

关于柔性供应链概念的论述,已有诸多行业专家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就目前中国的现来状讨论中国柔性供应链的国际定位问题还略早,主要存在问题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销方的需求意识大于供给方的供应意识,供应链上下不平衡。而营销方对于柔性供应链的需求仍处于幼稚状态;

 

能够提供柔性供应链的供货企业数量明显不足,生产对应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资本能力和储运加工管理能力与国际化的企业相比相去甚远。商业模式能够很好地理解,但是在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比较低下,没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视野与实务能力;

 

零售等级的柔性供应链生产缺乏管理经验,造成的柔性生产比备货生产更加难以控制;

 

像美国T 恤行业发达的行业配套能力在国内尚未形成;

 

 

尽管中国的服装行业在柔性供应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销售渠道对于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产的需求与日俱增,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行业高度,潜在市场非常庞大。根据国际市场发展的经验,估计就T 恤成衣印花服装行业来说,成熟期将会实现700 亿人民币上规模的国内市场。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将会是我们确定中国服装柔性供应链在全球和国内目标定位的基础。

 

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服装柔性供应链生产很快会随着生产行业的进化而迅速崛起。预计在今后的三到五年内,柔性供应链生产将逐步取代传统大规模生产,几乎所有的消费层次和产业环节都能从“柔性”中获得更多的商业模式选项,从而激发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随着中国柔性供应链生产在国内的成熟,中国将面临着更多的新型国际商机,参与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运作的国际柔性供应链市场中去,这个市场在全球可以高达数千亿人民币的产值, 中国甚至很有可能再次成为全球的服装柔性生产加工出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