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电子期刊 >
第926期【精益生产咨询】第3.3章 丰田生产方式为何更加优秀 发布时间:2017-08-29        浏览:
【专栏|成就制造之美】

第3.3章 丰田生产方式为何更加优秀:起源与内涵

 

丰田生产方式的形成

 

1926年,丰田佐吉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自动织布机。这种机器可以在经线断开或纬线用完时自动停止运行,避免制造有缺陷的布匹。如此,自动织布机便具备了类似人类的“智能”,具有了自主管理的能力,符合丰田佐吉的“绝不生产次品”和“人不做机器的看守奴”的思想。这就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思想之源,也是其两大支柱之一的自働化。

 

早在1910年,丰田佐吉前往美国进行考察,而此时美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让丰田佐吉感叹汽车时代即将到来,从此便产生了制造汽车的想法。后来丰田喜一郎于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内设立汽车部。1937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丰田制造汽车的辉煌征程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然而,与美国巨大的市场和充足的资源相比,日本汽车工业在建立之初所面临的情形恰恰相反。有限的市场和紧缺的资源迫使日本汽车工业只能建立在“多品种小批量”基础之上。但也正是这种先天的困境才造就丰田日后的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车公司之一。

 

丰田喜一郎非常清楚汽车制造的艰难,也了解日本当时的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然而就在这艰难与困境中,一个模糊的、独特的乃至日后改变整个工业制造模式的新思路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即“准时化”。

 

大野耐一在“准时化”思想的指导下,同时受到美国超市的运行方式的启发,提出了“拉动”的生产方式,并创造性地使用“看板”这一工具来实现拉动生产。1962年,大野耐一的这种生产管理方式被正式命名为“丰田生产方式”。至此以“自働化”和“准时化”为两大支柱的丰田生产方式正式形成。

 

丰田生产方式的信息层内涵

 

物理层面的结构固然重要,但信息层的逻辑可能更能说明生产体系的内在的机制。要从信息层来考察丰田生产体系,我们就必须探究其系统内部的控制模式和逻辑,从而真正掌握这种生产方式的内涵。

 

早在20世纪中叶,信息和通讯技术相对落后,人们几乎没有任何高效的方式来传递生产指令信息。而要想实现拉动生产方式,后工序又必须将需求信息传递给前工序。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大野耐一创造性的开发出“看板”这一工具用来传递工序间的信息,并将“看板”视作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

 

看板是工序间生产与搬运指令的传递工具,它可以使得“前工序”清楚地掌握“后工序”的实际需求。有效的工序间信息传递可以避免 “前工序”生产大量的“后工序”不需要的产品而又无法及时提供“后工序”急需的产品。
 

如果说福特生产方式解决了“工序内部”的信息传递问题,那么丰田生产方式则是解决了“工序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福特生产方式解决了工序内部“怎么做”的问题,丰田生产方式解决了工序之间的协作问题,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做多少”的问题。实际上,福特生产方式关注“我要怎么做”,而丰田生产方式关注“我们要怎么做”。

 

由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没有解决工序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生产计划必须下达至所有工序,每工序只顾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无需了解也无法了解后工序真正的需求。因此每个工序都只能不停地重复着“怎么做”的内部循环过程,其结果就是生产出了大量的产品,造成了严重的库存浪费。

 

准时化生产强调企业只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其逻辑是先获得需求再生产产品,而不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需求。企业销售的思维就从“企业要卖什么”变成“客户要买什么”。

 

看板的信息传递模式使得工序间的需求变得清晰明了,所有“工序”都只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这样企业就避免了将有限资源浪费在没有需求的产品上,让每一环节的工作都有真实的价值。福特的工序内部信息处理机制消除了无效率的活动,而丰田的工序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消除了无需求的活动。

 

在信息层上,我们也能看出来为什么丰田生产方式最终会超越福特生产方式。福特生产方式不停地强调“怎么做”,而忽视了“做什么”。而丰田生产方式正是赢在了流程的协作上。尤其在整个供应链上,其优势非常明显。“怎么做”其实不重要,这是细节;重要的是“做什么”,这是方向。方向决定成败。“一个人知道做什么”不重要,这是闭门造车;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做什么”,这是开放协作。分工产生效率已成为历史,协作产生效率正式开始。

来源:精益生产促进中心益友原创来稿  作者:解光伟  精益生产咨询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