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电子期刊 >
第915期【精益生产咨询】第2.7章 流程改善的核心:制造系统 发布时间:2017-08-14        浏览:
精益生产咨询导读: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详细地阐述了制造系统的三大主模块以及模块间的联系,这里我们将这些要素全都组合到一起,从一个整体的视角来观察制造系统的主流程。

 

制造系统主流程的结构

 

制造系统三大模块之间除了表面上的几条联系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隐藏联系:以制造系统能力为核心的能力连接。制造系统能力从本质上将三大主模块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得制造系统所有模块和流程形成了一个流程整体,即制造系统主流程,如图2-10所示。

\
图2-10 制造系统主流程

 

制造系统能力是一个概念化的体现,它分散在制造系统的所有环节中,它也是制造系统整体效应的一种涌现。虽然很难确定它的界限,但它确实存在。制造系统能力是制造系统根本能力的体现,它是制造系统所有活动、组织、业务以及流程等要素可以连接到一起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它决定着三个主模块运行的卓越程度,即制造系统能力在总体上决定着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过程开发能力和生产运营能力。此外它还决定着主模块间的联系水平和连接效率。换句话说,制造系统主模块的能力集合以及主模块间的联系水平和连接效率是制造系统能力的分布体现。制造系统能力会促进主流程高效可靠的运行,而主流程的改善也会反过来促进制造系统能力提升。

 

制造系统主流程的三个层次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剖析制造系统主流程的内部结构,解析其底层逻辑,观察制造系统动力的运行,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制造系统主流程存在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是由需求-标准-产品连接而成的面向对象的主流程形式。这是一种纵向的流程表述。

  • 第二层次是由供应商-企业-客户连接而成的面向市场的主流程形式。这是一种横向的流程描述。

  • 第三层次是由能力-过程-结果连接而成的面向系统的主流程形式。这是一种系统化的流程描述。

 

不同的主流程描述方式所对应的管理思路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对象型的主流程可以概括为企业将需求转化成标准,再根据标准制造产品。那么此时制造系统主流程管理的思路就会落脚于如何更好地定义标准和制造产品。市场型的主流程可以概括为协同供应商与企业的运营活动以增加客户价值。此时的主流程管理思路会着眼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运营和供应商协同。系统型的主流程可以概括为在系统能力的基础上输出符合要求的结果。此时主流程的管理思路便聚焦于如何提升制造系统能力以及过程运行效率。

 

制造系统主流程的整体效应

 

不管以哪种方式表述,制造系统主流程的结构是不变的。通常来说,一个制造系统主流程有三种构建方式:要素堆积、模块组合和生长进化。

要素堆积的方式是最原始的构建方式,即简单地将流程环节堆积在一起。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简单易行,是绝大多数初级制造型企业主流程的构建方式。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过程分析和模块间的联系设计,系统能力和主流程效应被严重抑制,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都非常低。

 

模块组合方式是一种成熟的标准化主流程构建方式,即将各流程环节进行模块化设计,再像拼图一样组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一般是具备一定的制造管理能力的大型企业所采用的方式。由于流程环节的模块化设计和拼图式自由组合使得新增环节对主流程的影响很小,而且组合方式简单。理论上模块组合方式可以对主流程进行无限扩展。易扩展性是模块组合方式最大的优点。这种方式在系统效率上远远超过要素堆积的构建方式。但由于简单的模块组合方式没有考虑系统整体的综合效应,因此必然造成系统能力和主流程效率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生长进化方式是指企业通过某种特殊的手段使得主流程自然而然地生长而成,并持续进化。绝大部分企业并不适合使用这种方式。一是因为这种方式对于主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强度很弱。二是由于它对企业管理层和系统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太高。三是因为企业管理层必须对主流程有非常精深的理解。生长进化方式具备非常明显的整体效率优势。由于系统要素和流程环节都是在主流程上“生长”出来的,因此它可以促进系统能力和主流程效率的提升和潜力的释放。生长进化方式比较适用于规则极为简单的网络结构型的企业,因为这种类型容易走向“量变引发质变”的进化过程。


当然,企业的运营管理不是追求最先进的模式,而是追求最合适的模式。不管制造系统主流程的构建方式是什么,只要是建立在企业自身能力所及的基础上都是合适的。关键在于企业需要不断地优化主流程的结构,使其更具备系统性和整体性。

 

作为一个整体,制造系统主流程相对于单个功能模块来说,它会涌现出对企业运营非常重要的整体效应。涌现的整体效应会强化企业的运营表现,其主要体现为组合连接、程序协同、资源配置、路径优化、风险抵御等。这些整体效应是零散的功能模块所无法实现的。

 

  • 组合连接。主流程会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必要的组合与连接,使得相关功能模块连接成一个功能环链,使任务的完成更快更好。

  • 程序协同。不同的功能模块在整体中可以进行程序上的协同,即各模块能够在系统运行中进行时间、顺序、节奏和步骤上的协调与配合。

  • 资源配置。系统根据任务的需求为各功能模块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整和分配。

  • 路径优化。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系统可以选择最优路径,同时随着系统内外部状态的实时变化,系统也可以随时调整路径以实现路径的实时优化。

  • 风险抵御。相对于单个功能模块来说,作为整体的制造主流程具有更高的容错率和抵御内外部冲击的能力。

 

在微观层面上,制造系统通过产品研发活动来设计产品标准;又通过过程开发活动来确定实现产品标准的过程标准;再通过生产运营活动使用过程标准来实现产品标准。在宏观层面上,企业主要通过对制造系统能力的释放和提升实现制造系统在整体上可靠而高效的运行,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宏观的制造系统概念可以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制造系统及其运行过程。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体而涌现出的制造系统性质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的运营管理必须要充分利用这种整体效应。实际上,系统和过程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性质,其管理思路也完全不同。

 

功能层面上的制造系统管理就如同“西医疗法”,直接针对具体的问题,实施“手术式”的治疗方法。而系统层面的企业管理更像“中医疗法”,实施“调理式”的治疗方法。在企业运营活动中,越面向战术层面的业务处理越应该倾向于“西医疗法”,而越面向战略层面的系统管理越应该倾向于“中医疗法”。

来源:精益生产促进中心益友原创来稿  作者:解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