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 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最为广泛地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在设备维护管理中,目标管理对维护策略的选择也有指导作用。
目标管理能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取得预期的成效,首先取决于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企业发展大局。
设备的维护策略就是设备维护管理的总的指导方针和贯彻这个方针的具体工作计划的综合。在设备维护管理中,策略是纲领性的,是对全局影响最大的要素。策略选择不当,则会造成设备维护的被动和低效,达不到设备维护的目的,甚至会拖累企业目标的实现。
设备的预防维护策略是设备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维护策略,预防维护策略的落地和不断优化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
设备维护策略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设备的特性,从设备的结构特点、性能特点、服役时间、负荷大小、复杂程度及重要程度入手,综合考虑企业的资源特点,包括人力资源状况、技术水平状况、组织结构状况、备件供应状况、企业的社会状况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设备维护策略的选择必须和企业的目标相适应,维护策略选择的正确性对维护的效果至关重要。
设备维护的目标可概括为:设备可靠性提升、生产效率最大化、质量缺陷最少、预防故障发生、最小的运营成本和设备运行风险最低。
设备可靠性提升是维护管理的重要目标,它是设备维护的目标中最基础的一个,对其他目标的影响最大。如果设备不可靠,生产效率必会受到影响,运行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以设备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策略(RCM)应该是设备维护目标的主要策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在选择设备维护策略时,应该把可靠性目标放在最关键的位置,并把建立可靠性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以往,在事后维修阶段,成功解决紧急问题的人受到大家的赞赏,他们对于组织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数量稀少并且能解决那些重复出现的问题。状态维修人员也是会得到奖励,因为他们提前辨识了设备的问题。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在故障发生之前辨识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已经避免了,只是这些问题在引起设备故障之前被维修了。这里没有完全体现出预防故障发生的意识。
以设备可靠性为中心的策略,就要从减少故障的后果影响、减少损失的预防策略向减少故障发生机会的策略过渡,进而再把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作为工作重点。要形成上下一致的可靠性文化、预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