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因为是管理学博士的原因,所以是从100多年前的泰勒科学管理说起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各国企业在100多年的发展中按科学管理的要求,追求分工的细致和职责的明确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而“今天企业的成功,一是企业内在活力,二是企业的客户创新能力。”因此,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制约创新和发展的力量,组织的活力在规范化背后荡然无存。”
该文作者在这里既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又犯了原理和事实上的错误。
在逻辑上,作者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以偏概全,简单归纳,文中举出了诺基亚、柯达等企业的例子说明规范化的企业会倒下。事实上,作者显然忘记了一个逻辑上的常识,那就是简单归纳不能推出普遍规律。作者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那些倒下去的企业中管理不规范的在数量和比例都只会更多,而活的很好的企业中规范化工作也做得很出色。谁能否认丰田、GE、华为的规范化工作做得不好呢,在互联网行业中BAT的规范化不好吗?
作者犯的第二个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在作者眼中击败了诺基亚的苹果是不是没有规范管理呢?作者在文中没有说,但是众所周知,没有设计上的精细与规范,没有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没有制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消费者不可能见到充满魅力的苹果产品。苹果公司对管理精细到什么程度?他们派出的工程师甚至为生产线上的照明角度向富士康提出改善建议,理由是更好的照明角度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发现产品外观的瑕疵。
该文所犯的原理错误首先在于,忘记了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恰恰是规范和精细。以产品规划设计来说,丰田当年推出雷克萨斯(LEXUS)高端品牌之前,派人在目标市场以现实现场为原则进行了长期的调研,积极拜访高端客户,仔细观察客户的行为习惯。没有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就没有后来雷克萨斯五年收回初期投资的奇迹。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对现状充分了解后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依靠聪明人的灵光一现,只能依靠对客户需求的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可能有人说,原文中说了要面向客户,是的,面向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大家都认可的基本观念。可是如何面向客户,如何了解客户需求?企业需要了解客户的什么信息,什么时候去了解最有效,如何整理这些原始的信息资料,这些难道不需要规范管理吗?没有精细和规范化的管理,面向客户难道不是一句空谈吗?
该文犯的第二个原理错误在于,认为规范就意味着没有变化不能变化,甚至管理流程“十几年没有优化过”。对作者犯这样的错误,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不知道哪一种当代的管理工具不强调持续改进?哪一种规范管理说了不能改变和优化呢?从ISO9000到精益管理,从6西格玛到流程再造每一种管理工具都强调持续改善与时俱进。这些管理工具都遵循着戴明博士倡导的PDCA循环改进的原理。没有标准化哪里还有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创新后的成果没有规范又如何维持?实际上完整地走完PDCA这样一个管理过程才是真正的规范管理,那种抱着陈规陋习不肯改变的企业不是规范而恰恰是不规范!这个道理难道管理学博士都弄不明白?
该文的结论在事实上也是不符合我们国家企业的现状的。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和我的同事与企业高层有较多的接触。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高管都认为我们中国的企业与国外先进的同行比较还是缺乏规范和精细的,尽管这些年我们有了一些进步。我们国内的企业远远不是规范过度的问题而是规范不足的问题。
该文在后半段提出了“聚焦客户、简化管理、活力创新、实现价值”这十六字解决方案。从提法上来说这是有道理的,但从实现手段上来说,仍然需要规范和精细管理作保障。否则这十六字方针也是空中楼阁。不能戒除浮躁、踏实工作,奢谈创新与创造价值无异于缘木求鱼。
将没有真正理解的概念套上时髦的外衣拿来炒作,结果是误人害己。
标题党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