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咨询导读:“德国制造”仿佛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但除了科研、创新以及工匠精神之外,究竟还有哪些因素成就了德国制造?中国企业从中可以借鉴到什么?
德国标准化协会(DIN)的设立及其认证体系的建立,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工程协会(VDE)认证体系的建立,德国机械制造标准委员会(NAM)标准化制度的建立,对“德国制造”和德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其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德国联邦工业协会(BDI)是一个为德国工业及其他工业活动提供服务的组织,有38个分会机构,超过10万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会员。协会代表约800万雇员的利益,以一个声音与国内政治决策者及欧洲和国际政治组织进行洽谈沟通。
德国工程师协会(VDI )主要从事生产技术的发展、监督、标准化、工作研究、权利保护和专利等方面的工作;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汽车制造业行业协会(VDA),电气和电器制造领域行业协会(ZVEI),以及德国化学制造行业协会(CVI)等,都是专业化的行业协会组织,代表着不同行业企业的利益,为会员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承担着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督职能。
德国政府干预下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立法,构建起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适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基础研究领域,政府不惜斥巨资,建立和完善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的一体化科研体系。
历经多年培育,德国制造在莱茵河流域、巴伐利亚、斯图加特、德累斯顿和柏林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集中度较高的优势产业聚集地,并产生了高地效应和拉动效应。
德国不仅有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还有“双轨制”的高职教育,几乎70%的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都要到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令各国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末应用科学大学发展起来后,德国有1/3的大学生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和若干联邦州设立的“职业学院”,后者与企业紧密合作。因为是进入职场的快车道以及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这两点吸引学生就读。大约200所应用科学大学也从事科学研究,只不过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以应用为目的,并且贴近工业生产。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别具一格。在德国,大致有一半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国家认可的350种培训职业的某一职业。该职业教育特点为: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为2—3.5年。
同时,企业提供的培训得到了跨企业课程和额外培训内容的支持。培训费用由向学生支付报酬的企业以及提供职业学校经费的国家来承担。德国目前有大约50万家企业、公共机关、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
一是德国企业善待员工。他们认为,幸福员工才能支撑起一个幸福企业,让员工感到幸福,是所有企业必须做的事。员工的幸福,不仅是工资的提高,更是其真实才能的上升。对于制造业来说,每个技术工人都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品牌满意度,甚至国家制造业的强盛。
二是德国社会和家庭都认同。在德国,技术工人待遇高,受尊敬,大多以参与培训为荣;家庭认为培养一名技术工人比大学教育划算,支持力度大。
德国人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
德国企业也追求利润,但是只求有钱可赚的基本利润,并非贪得无厌、一味追求高利润,而是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德国人的经济学追求两点:一是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是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