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不制造缺陷的检验方式
真正的“想要做到零缺陷”的话,则“寻找缺陷的判别检验”是不合适的,应该采用“不制造缺陷的反馈检验”与“不花工时的全数检验”。以下是实行“不制造缺陷的检验”的方式。
从检验功能到加工的最快反馈系统,是由加工作业者自己实施检验,也就是“自主检验”最好。但是“自主检验”有以下两个缺点:
① 因为是由加工者自己实施检验,所以会有“这个程度的话,就可以了吧!”的想法,有容易妥协的倾向;
② 无心的失误检验判断。
因此,以往都主张需要“独立的检验”,而强调“需要进行客观的检验”(编者注:这里的客观指的是,要排除上述两个缺点)。但同时又认为“如果反馈的机制不够快,就不能减少缺陷”,因此自然地得到以下的结论:
· 第二工序检验第一工序加工的产品,同时进行自己岗位的加工作业。
· 当第二工序加工的产品流到第三工序时,由第三工序检验第二工序所加工的产品,同时做自己岗位的加工作业。
· 依照顺序,各工序的作业者检验前工序的加工,同时进行自己岗位的加工作业。
于是产生了“顺次点检”的想法。这个方法被认为是“具有最快的反馈功能,并可客观地检验”。
以上的系统在森口(moriguchi)电器公司的电视部门实施时,得到以下的结果:
· 以往他们有15%的不良率;
· 采用控制图与实行了品管圈活动之后,生产过程不良率可减少到6.5%,接着便无法再下降;
· 但采用了“顺次检验”之后一个月,生产过程不良率减少到了1.5%;
· 三个月后,生产过程不良率降到了0.65%,而最终生产过程不良率降到了0.016%。
这样的结果可说是非常好,大部分采用并实施此方法的工厂,“与他们以前的方法比较,一个月后可将缺陷率降到1/5甚至1/10”。
同时我们强调,“这‘顺次点检’的方法在产品切换型号(Model Change)初期,在‘减少产品生产过程的初期缺陷’的方面效果出类拔萃”,而且这个方法也具有很容易实施的优点,因此我们非常推荐它。
顺次检验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自主检验”的观念则必须说是更为优秀。如我们之前所说的,“自主检验”有两个缺点,“可能会妥协”与“无心的误判断”。现在如果我们能彻底地防止这两个缺点,无需赘言,“自主检验”一定是优于“顺次检验”。
也就是尽可能地采用“物理性的检验工具”,即在日本将“POKA-YOKE,POKA⋯⋯呆子,YOKE⋯⋯防止”称为“POKA-YOKE”或是“防错/防呆”的装置。
例如汽车的某个左驾与右驾的零件,有一样的外形,仅有一个左边或右边小孔的差异。此零件加工是在右侧折弯。但偶尔会发生左右边放错的不良。于是在冲压机上装了一个“限制开关”,以确定小孔的位置。如果,零件的小孔没在正确的位置上(左右边放错),就会压下“限制开关”使得机器无法启动,同时蜂鸣器会发出警告的声响,以提醒注意。
“限制开关可确认小孔的位置,等于是实施了‘全数检验、不制造缺陷的检验’,于是就能生产100%的合格品”。
就如我们所说的,「在加工工序中若设置了检验的功能」,就能完全地实现“零缺陷”。若装置了这样的“防错装置”,一旦进行了会发生缺陷的加工,除了可以立即地发出反馈信息1,同时也“具有全数检验的功能”。因此,这个“不制造缺陷的检验”表现出了卓越的效果。有一个工厂采用了这个系统之后,实际上已有一年以上是“零缺陷”了。
源头管理是管理会影响产品质量原因的“条件”,以防止缺陷的发生。而这样的管理有以下两种:
· 纵向源头管理1⋯⋯回溯上游的流程,并管理会影响产品的条件。
· 横向源头管理2⋯⋯在自己内部,寻找会影响质量的条件,并予以管理。
但如果质量的好坏,必须靠所谓人的“感官检验”的话,就必须靠人来做,结果仍不得不实施“发现缺陷的检验”,使得全数检验变得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仍认为“必须依靠感官检验”的话,是否是因为我们倾向于掌握“缺陷结果的现象”,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制造缺陷时的现象’,也许我们就可以管理‘物理参数上的方法’了”。
例如,一般认为“判断涂装的色调”必须靠“感官检验”。
但若经由管理“涂料的颜色浓度、吐出量与雾化空气压力”,我们就可以控制影响质量的“涂料吐出量”。结果就是,我们可以管理“涂装的色调”。
这是“横向源头检验”。另一方面有许多“纵向源头管理”的例子,也同样可获得可观的效果。
1流程上的源头检查
2作业上的源头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