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一、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心理压力
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环境的外在因素,也有自身承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内在因素。
(一)工作性质因素
首先,领导责任、岗位责任以及由此延伸的职责是造成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权力,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其决策有风险。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工作日趋规范,各级领导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更高,工作标准提高、工作难度加大,领导干部工作压力相应加大。
其次,履职氛围也让领导干部面临压力。一方面是政策执行难。比如机构编制改革。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矛盾凸显。另一方面是政策配套难。一些政策缺乏系统性,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执行者解决一个问题牵出其他难题,无形之中有时也会“制造”矛盾,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领导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矛盾和关系。
一是传统的文化观念。传统“政治精英”文化熏陶下,领导干部属于公众人物,承载着许多道义上的责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为社会所瞩目,不得不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更加自律,即使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时只能委曲求全,顾全大局。这种紧张情绪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持续的心理压力。
二是竞争环境。当前在党政机关,聚集了大量精英人才,相互之间比能力、比素质、比实力,可以说,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千军万马。在干部的使用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还有待完善,难以保证优秀的人才一定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事业、前途的种种忧虑使领导干部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如愿,从而产生沉重的思想包袱。
(三)个人素质因素
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公众群体,掌握和行使着公共权力。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既包括处理事务的能力,也包括面对生活的态度。它不仅影响到其履职的效果,而且决定着他们如何看待现实的困难和体验到的压力强度。
一方面,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在重大原则面前失去警觉,在复杂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巨大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改革发展面前无所作为。这样的干部,终日“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这样的压力,当然如影随形。
另一方面,自我认识偏差导致心理压力。如果领导干部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以为是,工作中唯我独尊,容不得“异己”,听不进“异见”,工作上有一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随意发火,迁怒于人;如果领导干部把荣辱看得太重,对个人进退留转想得太多,患得患失,认为领导干部只能上不能下,一旦组织没有提拔重用就四处埋怨;如果领导干部把过去看得太辉煌,喜欢自我陶醉,孤芳自赏,把过去多年的业绩作为现在提升的资本,一旦没有被提拔重用,就产生心理失衡。
二、领导干部要有效管理心理压力
领导干部对心理压力管理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领导干部自身的工作水平。因此,领导干部需要结合自身心理压力的特点,掌握压力管理技巧,有效管理心理压力,让自己在适当压力下保持最佳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一)正确区分自身压力管理的积极方式和消极方式
积极方式主要是指能够导致积极情绪出现的应对方式,对自己和他人不会造成心理伤害,比如求助、解决问题、合理化、转移和宣泄等。消极方式是指引发消极情绪的应对方式,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心理伤害,比如抱怨、空想、压抑和退避等。
领导干部对压力的处理方式根据影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方式是控制式的压力处理。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最优的压力应对方式,针对不同压力做出反应,如对过大的工作量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第二种方式是支持式的压力处理。这种应对方式依赖于环境和资源,一般利用个人或社会的资源支持来对压力做出反应,如转移注意力、寻求压力的释放或进行压力的宣泄等,一旦支持的资源发生匮乏,就会导致压力适应紊乱。第三种方式是回避式的压力处理。这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它并不改变人与环境的客观关系,而是调节由压力引起的情感上的不适,消极地忽略或回避压力,甚至否认压力的存在。但当压力慢慢累积超过一定界限后,就会造成个人精神的突然崩溃。
领导干部要想有效地管理自身的心理压力,首先就要对自己当前采用的压力处理方式进行自悟,深刻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压力处理方式,区分出哪些是积极方式,哪些是消极方式,并尽可能多地采用控制式的压力处理方式,以维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采取认知转变为主,行为调节为辅的压力管理方法
行为调节和认知转变是两种常用的压力管理方法。行为调节是指通过调节自己的外部行为或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使心理压力逐步控制和缓解。研究表明,常见的行为调节方式,比如体育锻炼、文化活动、行为宣泄等,对于放松情绪都有一定的作用。认知转变是指通过改变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想通了,就不生气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等,都能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减少外界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虽然行为调节和认知转变都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但是,从根本上讲,压力应对的核心是一个认知过程,个体认知的转变是解决压力问题的关键。领导干部要以认知转变为主,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外界影响的抵御能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通过外部行为的转变,让自己的不良情绪能够快速回归正常水平,不至于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避免导致不可弥补的错误和过失。
(三)构建压力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压力管理是一个包含压力源、压力管理方式和压力管理结果组成的系统过程。构建压力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从压力产生、压力管理和结果控制等方面,对自身的心理压力进行全程监控,将压力化解于产生影响之前。
领导干部要关注自己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是必然的,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履职环境等都会让领导干部产生压力。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对工作上的压力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生活压力源与领导干部的家庭生活状况有关,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无疑有利于降低生活压力的侵扰。
面对特定的压力情境,领导干部可以根据自身特征,结合遇到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既可以运用认知调节,从内部化解问题,也可以通过外部改变来减少压力的感受。压力管理效果,是以情绪的差异来体现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差异,理解处理方法的优劣,不断修正自己的压力处理方式,增强抗压能力。领导干部应以压力处理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压力转变为进步的动力。
领导干部压力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调控压力因素,把压力水平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不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工作成效。每位深感压力的领导干部,都应从剖析自身压力应对效果入手,着力设计、实施一套符合自己的压力管理行动方案,培育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共同打造出一个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领导干部群体。□
三、认知调节的方法
心理压力是一种情绪体验,认知则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与外部环境和工作任务等诱因相比,认知是影响心理压力产生的核心要素。因此,通过改善认知因素结构,调整认知方式,有助于领导干部更好地管理工作与生活压力。
优化思维方式,清除假想的难题
多数情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相对固定地隐藏在潜意识中,让人不易察觉。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判断其类型,发现其负面影响,是优化领导干部认知方式的突破口,也是进行认知调节的关键。
(一)识别非理性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非此即彼。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用非白即黑的眼光看待世界,如果一件事情不够完美,会把它看作完全失败。
过度概括。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只要见到一个孤立的消极事件,就会没完没了地使用“总是”或“从不”等绝对化的表达方式。如,在工作中电脑偶尔死机,就觉得电脑总出故障;下属的一件事没有办好,就认为这个人不可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让自己感到身边没有什么是好的,对工作和生活感到失望。
心理过虑。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总抓住一个令人不快的细节纠缠不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也因此而暗淡。如,在汇报工作时,上级除了对大多数工作进行肯定外,同时还指出了少数不足,可能就让他耿耿于怀,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贬低积极因素。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不相信工作和生活中的积极因素,生活失去了乐趣。
急于得出结论。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通常从消极的方面来解释事物,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时候,就武断地得出结论或猜测。
夸大。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过于夸大自己的问题和缺点的重要性,或缩小了自己优点的重要性。
情绪化推理。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认定自己消极情绪反映的就是事情的真实面貌。
应当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总认为事情“应当”是自己想像的或期望的。比如,当你正在为工作进展不利而犯愁,突然听到下级正在欢天喜地地交谈,就觉得被耻笑。遭到了无端指责的下级,则会对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诱发工作压力的产生。
贴标签。所谓贴标签是指以一种固定的方式看待身边的人,而且所贴的标签没有什么道理。比如,当下属没有按你的价值观去处事时,就会在心中责备他,给他贴上一个没有志向、不求上进的标签。这些毫无意义的标签只能导致愤怒、焦虑、失望等情绪。
过分自责。过分自责往往出现在当自己认为应当为一件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事件负责的时候。
非理性思维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生活和工作会产生很大影响,领导干部要识别自己经常出现的非理性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和调整。
(二)解决非理性思维的方法
找出被扭曲的思想。写下你的消极想法,以便于能够找出它是由哪一种非理性思维导致的,这将有助于领导干部运用更积极的方法看待问题。
查验事实。不要假设消极想法是真实的,而是要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属实。例如:若你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就列出几件你成功的实例来反驳这种想法。双重标准。不要用苛刻的责备方式打击自己的自信,而要像对待遇到相同问题的朋友一样,以同情的态度对待自己。
试验法。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消极想法是否现实。比如,身上的疼痛让你担心自己有可能患有心脏病,为此你可以进行慢跑或爬楼梯活动来证明心脏是健康的。
灰度思考法。灰度思考法是用0到100之间的数字评价事物,以此来取代非黑即白的极端思考方式。事情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应该回想自己已取得了哪些成果,而不要把它看做是完全失败。
调查法。向他人提一些问题,从而查明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否现实。例如:如果你认为演讲的紧张感是不正常的,你就可以问问你的朋友,看看他们在演讲前是否也曾感到不安。
明确定义法。如果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标签,那么就问自己“失败者”的定义是什么?当你发现并不存在所谓“失败者”时,你的感觉一定会好。
语义解释法。替换那些缺少感情和生动性的语句,这个方法对于治疗“应当”模式的消极思想格外有效。对自己说:“若没犯那个错,我会做得更好”来取代“我不该犯这样的错”。
重新归因法。不要习惯性地责备自己是个“很差劲”的人,并把责任全都归于自己,要试着找出引发这件事的其他原因,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而不是一味地责备自己。
利弊分析法。列举出某种情绪(因为下属迟到而生气)或某种消极思想(不论我多努力这件事也搞不好),以及某种行为模式(过度饮酒)带给自己的利益和损失。运用利弊分析法可以有效改善“自我伤害”观念。
运用这些方法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这些扭曲的目标由自己而转向第三者,从而造成新的消极想法。
进行自我暗示,保持积极心态
暗示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的潜意识进行干预,从而引发个体自我成长的潜能。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人逐步树立起对工作、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
领导干部在自我暗示中要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语言文字系统的自我暗示。语言有自我暗示的力量。当我们想增强自信时,要在前面加一个“我”字,如“我成功”“我快乐”等。一个人如果见人就说“我心情不好”,说得多了,他真的就会心情不好了。因此,进行自我暗示需要从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入手。
第二层次:肢体语言的自我暗示。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自我暗示。志愿者微笑的表情让人心情舒畅,好像在告诉人们生活是幸福的,微笑能带来良好的自我暗示。在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各自展示个性鲜明的激励动作,助其取得佳绩。
第三层次:环境语言的自我暗示。周围的环境随时都在暗示着我们。受到大海的暗示,心胸不由得开阔。不仅在自然环境中是这样,在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同样对人有暗示作用。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起了帐篷学校,使孩子们产生生活和学习能很快恢复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进行身体的放松,然后通过积极的内心对话,达到自我暗示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压力升华为动力
价值观是个人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价值观具有抽象、稳定和持久的特点,它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凡成大业者必有大志,大志就是价值观的体现。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著作《寻找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人类必须持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以达到内部的平衡,这便是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人类心灵的健康和谐会随着人生意义的确立而获得,也会随着人生意义的丧失而损耗。越是在人经历着精神上的烦恼和感情上的痛苦时,就越会激发个人寻找生命意义的动机和行为。反过来,舒解压力的最好策略也是设定明确的人生意义与目标。远大的人生目标会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按照需要层次理论来讲,领导干部在生理和安全需要都得到较好满足后,应有意识地把自己的需要定位于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即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假若领导干部仍沉迷于低层次的需求——追求物质、金钱和享乐,而把自我实现、尊重的需要置之不理,就会导致人格迷失、价值扭曲,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见的贪污腐败、高官落马等现象。因此,领导干部要从认清和调整自己的需要着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用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激励自己。
成功的领导者不是没有压力,也不单是他们能承受压力,而是他们能将压力升华为动力,鞭策着自己朝人生目标迈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压力变成动力。只有那些有明确人生目标,有坚强的自信,有完善的人格,能理智地看待得失,敢于改变自己的人才可以做到。
总之,改善认知需要科学指导,也需要创造性地发挥、积极行动和坚持不懈。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够持续改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方式,有效地管理压力,更好地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四、领导干部压力管理的四剂“良方”
领导干部要学习管理压力,不是逃避或消灭压力,而是要把压力调节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充分享有压力带来的益处,并把压力的损害降到最低。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积极主动和负责任的生活智慧,是获得人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压力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开展的联合调查显示:工作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调查中有关压力来源的数据表明,有59.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感觉每天总有很多事情”,有54.3%的人认为“工作时间紧迫”。这可能是由于工作量确实太大,也可能是由于工作流程或工作机制的不合理,而还应看到,这其中可能有个人的时间管理不当的原因。时间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确定生活的重心
在生活中领导干部有太多角色:领导、部下、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子女、师长、朋友……哪个都重要,都需投入精力而为之。这正是很多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来源:角色冲突,生活重心难以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自己的价值观清晰起来。作为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应该是其基本的价值追求。按照这样的价值追求行事,当遇到利益冲突、角色矛盾时,领导干部才能理智而果断地作出抉择,而不会受到内心挣扎的困扰。
(二)分辨事务轻重缓急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分辨事务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方法的首要原则,也是成功人士时间管理的主要经验。研究人员发现:在人们每天处理的事务中,有些紧急的事情往往并不那么重要,而一些看似不紧急的事情可能是促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大为改观的重要事项。这类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包括规划长期工作目标、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研究可能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研究如何优化工作机制和流程,等等。虽然它们很重要,但总是因为不够紧急而被搁置了下来。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主要精力真正用在那些影响和带动全局以及决定组织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上,要避免成为事无巨细并试图面面俱到的事务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因为那只会让人忙碌却无所作为。
(三)善于授权
善于授权是众多政界、商界人士提高工作效率的秘诀之一。特别对于职位高、责任大、任务重的领导干部来说,事必躬亲不可取,学会授权才是优化管理、缓解压力的法宝。
授权来自于充分的信任。这种充分的信任不可能凭空而来,没有条件的信任肯定会给你带来更多麻烦。充分信任应该建立在双方的了解、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领导者要了解被授权者的工作能力、人格特点、价值取向,同时约定授权事项的预期成果、应遵守的规范、可用的资源、责任的归属以及明确的奖惩。领导者要有耐心,逐渐培养下属使用授权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得力助手应该成为领导干部修炼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当即解决问题不拖延、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成批处理不重要的事、善于利用等待的时间等等,也都是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养成上述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对领导干部压力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
情绪管理不是简单的心理抑制,更不是表情控制。情绪管理的基础是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一味地压抑不利于身心健康,但随意地宣泄也不是明智之举,情绪也需要管理。转移法。让压力面对制度。高级领导发现不良风气或错误现象,直接处理不如例行检查,再由专业部门分析责任,转人事部门提出处理建议,交直接上级进行处理,高级领导只作最终批准。看起来这件事情绕了一大圈,但个人关系变成了制度检查,领导意志变成了组织处理,结果趋近于公平,矛盾也得到缓和化解。
幽默法。它是领导干部情绪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幽默,可缓解矛盾、调节情绪,给人带来欢笑,征服忧愁和烦恼,促使你的心理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口诀法。和尚遇到多么难的、多么可怕的事,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不失沉稳,不失镇定。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帮助他们平复心中的波澜。我们可以自己定出一句口诀,形成条件反射。每次遇到危难的事都要念这句话,自己一下就会感到轻松很多。
远望法。最困难的时候,往远看。这样会发现克服困难的意义和受到远大目标的鼓舞,增强了对当时压力的应对信心。这种方法在遇到失败与挫折的时候最为有效。
三、坚持合理运动
定期锻炼是领导干部对抗压力的有效办法。第一,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燃烧多余的肾上腺素和多余的压力荷尔蒙。这些物质是人体应对压力时产生的负能量,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就会在体内循环,甚至增加罹患抑郁症的可能。第二,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啡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合理运动,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领导干部易患的脂肪肝、颈椎病、动脉硬化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都与长期缺乏运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有关。因此,运动对领导干部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定期有规律地从事游泳、瑜伽、散步、太极拳、慢跑这类伸展性或舒缓性的运动,可以增加脑中的血清浓度,缓和焦虑、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有节律、柔和的运动方式,可以柔软日趋僵硬的躯体,促使人心中长期紧绷的弦放松下来,更容易得到充分休息和宁静舒适的睡眠。因此,这类活动能够有效帮助领导干部抵抗长期的压力环境。如果你身体健康,又处在长期压力或短期压力骤增的情况下,那么相对剧烈一些的有氧运动可能更有效。因为在保证运动环境周围有充足新鲜氧气的情况下,剧烈有氧运动可以提升体内多巴胺和正肾上腺素的浓度,扫除沮丧的情绪和无助感。比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有氧健身操、跳绳等。
(二)坚持合适的运动量
运动虽然益处多多,但一定要适当,才不会损伤身体,并获得最大效益。正如吃饭忌暴饮暴食一样,运动也最怕突然大幅增加运动量。这样不但容易让自己觉得累和虚弱,也增加了过量运动引发猝死的可能性,尤其对经常不运动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要注意把握合适的运动量。一般以每周3次,每次保持健身有效心率20分钟为宜。如果经过锻炼,睡眠质量有所提高,食欲增加,体力和精力有好转,就可以算是适量。
(三)合理规划运动时间
对于健康人来说,运动时间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作息规律来选择。只是在饭后和睡前不要大量运动,否则会影响消化和睡眠。一般健身专家推荐的最佳运动时间是下午15点至晚上19点之间。运动地点周围空气清新、氧气充足。
此外,对于工作繁忙的领导干部来说,完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零星时间来做运动。清朝乾隆是少数几位活到八十几岁的长寿皇帝,他的养生秘诀是十六个字:“吐纳肺腑,活动筋骨,九常四勿,适时进补。”所谓“九常”,就是“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施,肢常伸,肛常提”。这些动作都不难,也不需要整块时间,想起来就可以做。正是因为这种便捷性和灵活性,这些小运动才更容易长期坚持,产生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四、不断优化饮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类80%以上的疾病都与吃有关。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平日里应酬多、饮食不规律,就更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与平衡。只有当食物种类足够“杂”,才能保证营养均衡。每天吃25至30种食物,就能保证我们摄取丰富而充足的营养。
“慢食主义”早已成为风行世界的一大时尚。它是人们对现代社会紧张忙碌、焦虑压抑等不健康的生活节奏的反思。“慢食”不只是说要慢慢品尝,更是一种懂得珍惜和欣赏的生活态度。慢食主义者建议每餐饭不少于30分钟,并且精心选择“食材”、精心烹调,就餐时集中注意力,充分感受食物的颜色、气味和口感,以此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有一种乐观、积极和享受人生的情趣。
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环境的外在因素,也有自身承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内在因素。
(一)工作性质因素
首先,领导责任、岗位责任以及由此延伸的职责是造成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权力,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其决策有风险。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工作日趋规范,各级领导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更高,工作标准提高、工作难度加大,领导干部工作压力相应加大。
其次,履职氛围也让领导干部面临压力。一方面是政策执行难。比如机构编制改革。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矛盾凸显。另一方面是政策配套难。一些政策缺乏系统性,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执行者解决一个问题牵出其他难题,无形之中有时也会“制造”矛盾,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领导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矛盾和关系。
一是传统的文化观念。传统“政治精英”文化熏陶下,领导干部属于公众人物,承载着许多道义上的责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为社会所瞩目,不得不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更加自律,即使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时只能委曲求全,顾全大局。这种紧张情绪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持续的心理压力。
二是竞争环境。当前在党政机关,聚集了大量精英人才,相互之间比能力、比素质、比实力,可以说,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千军万马。在干部的使用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还有待完善,难以保证优秀的人才一定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事业、前途的种种忧虑使领导干部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如愿,从而产生沉重的思想包袱。
(三)个人素质因素
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公众群体,掌握和行使着公共权力。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既包括处理事务的能力,也包括面对生活的态度。它不仅影响到其履职的效果,而且决定着他们如何看待现实的困难和体验到的压力强度。
一方面,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在重大原则面前失去警觉,在复杂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巨大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改革发展面前无所作为。这样的干部,终日“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这样的压力,当然如影随形。
另一方面,自我认识偏差导致心理压力。如果领导干部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以为是,工作中唯我独尊,容不得“异己”,听不进“异见”,工作上有一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随意发火,迁怒于人;如果领导干部把荣辱看得太重,对个人进退留转想得太多,患得患失,认为领导干部只能上不能下,一旦组织没有提拔重用就四处埋怨;如果领导干部把过去看得太辉煌,喜欢自我陶醉,孤芳自赏,把过去多年的业绩作为现在提升的资本,一旦没有被提拔重用,就产生心理失衡。
二、领导干部要有效管理心理压力
领导干部对心理压力管理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领导干部自身的工作水平。因此,领导干部需要结合自身心理压力的特点,掌握压力管理技巧,有效管理心理压力,让自己在适当压力下保持最佳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一)正确区分自身压力管理的积极方式和消极方式
积极方式主要是指能够导致积极情绪出现的应对方式,对自己和他人不会造成心理伤害,比如求助、解决问题、合理化、转移和宣泄等。消极方式是指引发消极情绪的应对方式,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心理伤害,比如抱怨、空想、压抑和退避等。
领导干部对压力的处理方式根据影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方式是控制式的压力处理。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最优的压力应对方式,针对不同压力做出反应,如对过大的工作量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第二种方式是支持式的压力处理。这种应对方式依赖于环境和资源,一般利用个人或社会的资源支持来对压力做出反应,如转移注意力、寻求压力的释放或进行压力的宣泄等,一旦支持的资源发生匮乏,就会导致压力适应紊乱。第三种方式是回避式的压力处理。这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它并不改变人与环境的客观关系,而是调节由压力引起的情感上的不适,消极地忽略或回避压力,甚至否认压力的存在。但当压力慢慢累积超过一定界限后,就会造成个人精神的突然崩溃。
领导干部要想有效地管理自身的心理压力,首先就要对自己当前采用的压力处理方式进行自悟,深刻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压力处理方式,区分出哪些是积极方式,哪些是消极方式,并尽可能多地采用控制式的压力处理方式,以维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采取认知转变为主,行为调节为辅的压力管理方法
行为调节和认知转变是两种常用的压力管理方法。行为调节是指通过调节自己的外部行为或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使心理压力逐步控制和缓解。研究表明,常见的行为调节方式,比如体育锻炼、文化活动、行为宣泄等,对于放松情绪都有一定的作用。认知转变是指通过改变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想通了,就不生气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等,都能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减少外界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虽然行为调节和认知转变都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但是,从根本上讲,压力应对的核心是一个认知过程,个体认知的转变是解决压力问题的关键。领导干部要以认知转变为主,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外界影响的抵御能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通过外部行为的转变,让自己的不良情绪能够快速回归正常水平,不至于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避免导致不可弥补的错误和过失。
(三)构建压力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压力管理是一个包含压力源、压力管理方式和压力管理结果组成的系统过程。构建压力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从压力产生、压力管理和结果控制等方面,对自身的心理压力进行全程监控,将压力化解于产生影响之前。
领导干部要关注自己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是必然的,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履职环境等都会让领导干部产生压力。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对工作上的压力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生活压力源与领导干部的家庭生活状况有关,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无疑有利于降低生活压力的侵扰。
面对特定的压力情境,领导干部可以根据自身特征,结合遇到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既可以运用认知调节,从内部化解问题,也可以通过外部改变来减少压力的感受。压力管理效果,是以情绪的差异来体现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差异,理解处理方法的优劣,不断修正自己的压力处理方式,增强抗压能力。领导干部应以压力处理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压力转变为进步的动力。
领导干部压力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调控压力因素,把压力水平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不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工作成效。每位深感压力的领导干部,都应从剖析自身压力应对效果入手,着力设计、实施一套符合自己的压力管理行动方案,培育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共同打造出一个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领导干部群体。□
三、认知调节的方法
心理压力是一种情绪体验,认知则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与外部环境和工作任务等诱因相比,认知是影响心理压力产生的核心要素。因此,通过改善认知因素结构,调整认知方式,有助于领导干部更好地管理工作与生活压力。
优化思维方式,清除假想的难题
多数情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相对固定地隐藏在潜意识中,让人不易察觉。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判断其类型,发现其负面影响,是优化领导干部认知方式的突破口,也是进行认知调节的关键。
(一)识别非理性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非此即彼。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用非白即黑的眼光看待世界,如果一件事情不够完美,会把它看作完全失败。
过度概括。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只要见到一个孤立的消极事件,就会没完没了地使用“总是”或“从不”等绝对化的表达方式。如,在工作中电脑偶尔死机,就觉得电脑总出故障;下属的一件事没有办好,就认为这个人不可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让自己感到身边没有什么是好的,对工作和生活感到失望。
心理过虑。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总抓住一个令人不快的细节纠缠不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也因此而暗淡。如,在汇报工作时,上级除了对大多数工作进行肯定外,同时还指出了少数不足,可能就让他耿耿于怀,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贬低积极因素。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不相信工作和生活中的积极因素,生活失去了乐趣。
急于得出结论。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通常从消极的方面来解释事物,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时候,就武断地得出结论或猜测。
夸大。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过于夸大自己的问题和缺点的重要性,或缩小了自己优点的重要性。
情绪化推理。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认定自己消极情绪反映的就是事情的真实面貌。
应当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总认为事情“应当”是自己想像的或期望的。比如,当你正在为工作进展不利而犯愁,突然听到下级正在欢天喜地地交谈,就觉得被耻笑。遭到了无端指责的下级,则会对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诱发工作压力的产生。
贴标签。所谓贴标签是指以一种固定的方式看待身边的人,而且所贴的标签没有什么道理。比如,当下属没有按你的价值观去处事时,就会在心中责备他,给他贴上一个没有志向、不求上进的标签。这些毫无意义的标签只能导致愤怒、焦虑、失望等情绪。
过分自责。过分自责往往出现在当自己认为应当为一件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事件负责的时候。
非理性思维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生活和工作会产生很大影响,领导干部要识别自己经常出现的非理性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和调整。
(二)解决非理性思维的方法
找出被扭曲的思想。写下你的消极想法,以便于能够找出它是由哪一种非理性思维导致的,这将有助于领导干部运用更积极的方法看待问题。
查验事实。不要假设消极想法是真实的,而是要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属实。例如:若你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就列出几件你成功的实例来反驳这种想法。双重标准。不要用苛刻的责备方式打击自己的自信,而要像对待遇到相同问题的朋友一样,以同情的态度对待自己。
试验法。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消极想法是否现实。比如,身上的疼痛让你担心自己有可能患有心脏病,为此你可以进行慢跑或爬楼梯活动来证明心脏是健康的。
灰度思考法。灰度思考法是用0到100之间的数字评价事物,以此来取代非黑即白的极端思考方式。事情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应该回想自己已取得了哪些成果,而不要把它看做是完全失败。
调查法。向他人提一些问题,从而查明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否现实。例如:如果你认为演讲的紧张感是不正常的,你就可以问问你的朋友,看看他们在演讲前是否也曾感到不安。
明确定义法。如果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标签,那么就问自己“失败者”的定义是什么?当你发现并不存在所谓“失败者”时,你的感觉一定会好。
语义解释法。替换那些缺少感情和生动性的语句,这个方法对于治疗“应当”模式的消极思想格外有效。对自己说:“若没犯那个错,我会做得更好”来取代“我不该犯这样的错”。
重新归因法。不要习惯性地责备自己是个“很差劲”的人,并把责任全都归于自己,要试着找出引发这件事的其他原因,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而不是一味地责备自己。
利弊分析法。列举出某种情绪(因为下属迟到而生气)或某种消极思想(不论我多努力这件事也搞不好),以及某种行为模式(过度饮酒)带给自己的利益和损失。运用利弊分析法可以有效改善“自我伤害”观念。
运用这些方法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这些扭曲的目标由自己而转向第三者,从而造成新的消极想法。
进行自我暗示,保持积极心态
暗示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的潜意识进行干预,从而引发个体自我成长的潜能。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人逐步树立起对工作、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
领导干部在自我暗示中要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语言文字系统的自我暗示。语言有自我暗示的力量。当我们想增强自信时,要在前面加一个“我”字,如“我成功”“我快乐”等。一个人如果见人就说“我心情不好”,说得多了,他真的就会心情不好了。因此,进行自我暗示需要从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入手。
第二层次:肢体语言的自我暗示。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自我暗示。志愿者微笑的表情让人心情舒畅,好像在告诉人们生活是幸福的,微笑能带来良好的自我暗示。在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各自展示个性鲜明的激励动作,助其取得佳绩。
第三层次:环境语言的自我暗示。周围的环境随时都在暗示着我们。受到大海的暗示,心胸不由得开阔。不仅在自然环境中是这样,在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同样对人有暗示作用。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起了帐篷学校,使孩子们产生生活和学习能很快恢复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进行身体的放松,然后通过积极的内心对话,达到自我暗示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压力升华为动力
价值观是个人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价值观具有抽象、稳定和持久的特点,它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凡成大业者必有大志,大志就是价值观的体现。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著作《寻找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人类必须持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以达到内部的平衡,这便是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人类心灵的健康和谐会随着人生意义的确立而获得,也会随着人生意义的丧失而损耗。越是在人经历着精神上的烦恼和感情上的痛苦时,就越会激发个人寻找生命意义的动机和行为。反过来,舒解压力的最好策略也是设定明确的人生意义与目标。远大的人生目标会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按照需要层次理论来讲,领导干部在生理和安全需要都得到较好满足后,应有意识地把自己的需要定位于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即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假若领导干部仍沉迷于低层次的需求——追求物质、金钱和享乐,而把自我实现、尊重的需要置之不理,就会导致人格迷失、价值扭曲,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见的贪污腐败、高官落马等现象。因此,领导干部要从认清和调整自己的需要着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用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激励自己。
成功的领导者不是没有压力,也不单是他们能承受压力,而是他们能将压力升华为动力,鞭策着自己朝人生目标迈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压力变成动力。只有那些有明确人生目标,有坚强的自信,有完善的人格,能理智地看待得失,敢于改变自己的人才可以做到。
总之,改善认知需要科学指导,也需要创造性地发挥、积极行动和坚持不懈。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够持续改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方式,有效地管理压力,更好地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四、领导干部压力管理的四剂“良方”
领导干部要学习管理压力,不是逃避或消灭压力,而是要把压力调节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充分享有压力带来的益处,并把压力的损害降到最低。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积极主动和负责任的生活智慧,是获得人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压力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开展的联合调查显示:工作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调查中有关压力来源的数据表明,有59.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感觉每天总有很多事情”,有54.3%的人认为“工作时间紧迫”。这可能是由于工作量确实太大,也可能是由于工作流程或工作机制的不合理,而还应看到,这其中可能有个人的时间管理不当的原因。时间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确定生活的重心
在生活中领导干部有太多角色:领导、部下、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子女、师长、朋友……哪个都重要,都需投入精力而为之。这正是很多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来源:角色冲突,生活重心难以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自己的价值观清晰起来。作为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应该是其基本的价值追求。按照这样的价值追求行事,当遇到利益冲突、角色矛盾时,领导干部才能理智而果断地作出抉择,而不会受到内心挣扎的困扰。
(二)分辨事务轻重缓急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分辨事务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方法的首要原则,也是成功人士时间管理的主要经验。研究人员发现:在人们每天处理的事务中,有些紧急的事情往往并不那么重要,而一些看似不紧急的事情可能是促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大为改观的重要事项。这类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包括规划长期工作目标、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研究可能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研究如何优化工作机制和流程,等等。虽然它们很重要,但总是因为不够紧急而被搁置了下来。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主要精力真正用在那些影响和带动全局以及决定组织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上,要避免成为事无巨细并试图面面俱到的事务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因为那只会让人忙碌却无所作为。
(三)善于授权
善于授权是众多政界、商界人士提高工作效率的秘诀之一。特别对于职位高、责任大、任务重的领导干部来说,事必躬亲不可取,学会授权才是优化管理、缓解压力的法宝。
授权来自于充分的信任。这种充分的信任不可能凭空而来,没有条件的信任肯定会给你带来更多麻烦。充分信任应该建立在双方的了解、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领导者要了解被授权者的工作能力、人格特点、价值取向,同时约定授权事项的预期成果、应遵守的规范、可用的资源、责任的归属以及明确的奖惩。领导者要有耐心,逐渐培养下属使用授权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得力助手应该成为领导干部修炼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当即解决问题不拖延、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成批处理不重要的事、善于利用等待的时间等等,也都是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养成上述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对领导干部压力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
情绪管理不是简单的心理抑制,更不是表情控制。情绪管理的基础是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一味地压抑不利于身心健康,但随意地宣泄也不是明智之举,情绪也需要管理。转移法。让压力面对制度。高级领导发现不良风气或错误现象,直接处理不如例行检查,再由专业部门分析责任,转人事部门提出处理建议,交直接上级进行处理,高级领导只作最终批准。看起来这件事情绕了一大圈,但个人关系变成了制度检查,领导意志变成了组织处理,结果趋近于公平,矛盾也得到缓和化解。
幽默法。它是领导干部情绪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幽默,可缓解矛盾、调节情绪,给人带来欢笑,征服忧愁和烦恼,促使你的心理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口诀法。和尚遇到多么难的、多么可怕的事,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不失沉稳,不失镇定。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帮助他们平复心中的波澜。我们可以自己定出一句口诀,形成条件反射。每次遇到危难的事都要念这句话,自己一下就会感到轻松很多。
远望法。最困难的时候,往远看。这样会发现克服困难的意义和受到远大目标的鼓舞,增强了对当时压力的应对信心。这种方法在遇到失败与挫折的时候最为有效。
三、坚持合理运动
定期锻炼是领导干部对抗压力的有效办法。第一,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燃烧多余的肾上腺素和多余的压力荷尔蒙。这些物质是人体应对压力时产生的负能量,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就会在体内循环,甚至增加罹患抑郁症的可能。第二,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啡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合理运动,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领导干部易患的脂肪肝、颈椎病、动脉硬化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都与长期缺乏运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有关。因此,运动对领导干部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定期有规律地从事游泳、瑜伽、散步、太极拳、慢跑这类伸展性或舒缓性的运动,可以增加脑中的血清浓度,缓和焦虑、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有节律、柔和的运动方式,可以柔软日趋僵硬的躯体,促使人心中长期紧绷的弦放松下来,更容易得到充分休息和宁静舒适的睡眠。因此,这类活动能够有效帮助领导干部抵抗长期的压力环境。如果你身体健康,又处在长期压力或短期压力骤增的情况下,那么相对剧烈一些的有氧运动可能更有效。因为在保证运动环境周围有充足新鲜氧气的情况下,剧烈有氧运动可以提升体内多巴胺和正肾上腺素的浓度,扫除沮丧的情绪和无助感。比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有氧健身操、跳绳等。
(二)坚持合适的运动量
运动虽然益处多多,但一定要适当,才不会损伤身体,并获得最大效益。正如吃饭忌暴饮暴食一样,运动也最怕突然大幅增加运动量。这样不但容易让自己觉得累和虚弱,也增加了过量运动引发猝死的可能性,尤其对经常不运动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要注意把握合适的运动量。一般以每周3次,每次保持健身有效心率20分钟为宜。如果经过锻炼,睡眠质量有所提高,食欲增加,体力和精力有好转,就可以算是适量。
(三)合理规划运动时间
对于健康人来说,运动时间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作息规律来选择。只是在饭后和睡前不要大量运动,否则会影响消化和睡眠。一般健身专家推荐的最佳运动时间是下午15点至晚上19点之间。运动地点周围空气清新、氧气充足。
此外,对于工作繁忙的领导干部来说,完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零星时间来做运动。清朝乾隆是少数几位活到八十几岁的长寿皇帝,他的养生秘诀是十六个字:“吐纳肺腑,活动筋骨,九常四勿,适时进补。”所谓“九常”,就是“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施,肢常伸,肛常提”。这些动作都不难,也不需要整块时间,想起来就可以做。正是因为这种便捷性和灵活性,这些小运动才更容易长期坚持,产生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四、不断优化饮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类80%以上的疾病都与吃有关。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平日里应酬多、饮食不规律,就更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与平衡。只有当食物种类足够“杂”,才能保证营养均衡。每天吃25至30种食物,就能保证我们摄取丰富而充足的营养。
“慢食主义”早已成为风行世界的一大时尚。它是人们对现代社会紧张忙碌、焦虑压抑等不健康的生活节奏的反思。“慢食”不只是说要慢慢品尝,更是一种懂得珍惜和欣赏的生活态度。慢食主义者建议每餐饭不少于30分钟,并且精心选择“食材”、精心烹调,就餐时集中注意力,充分感受食物的颜色、气味和口感,以此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有一种乐观、积极和享受人生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