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HLEAN学堂 > 准时化物流 >
JIT对制造过程的三大要求 发布时间:2014-06-30        浏览:

       在制造过程中,JIT要求尽可能做到生产能力匹配与平衡化,特别要关注瓶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并不强求完全达到生产能力的平衡,而大型企业则可相应地提高管理要求。此外,JIT还要求实现生产的同期化与“一个流”生产。生产能力匹配与均衡化、生产同期化与“一个流”生产就是JIT对制造过程的三大要求。

       事实上,JIT对制造过程的三大要求的核心就是库存问题。在制造过程中,由于瓶颈工序、工艺要求等因素的限制,有时是允许存在中间制品库存的,如某些产品在工艺上要求干燥处理等。在其他情况下,应当努力让中间库存为零。

生产能力匹配与平衡化
 
1.企业的生产能力
       瓶颈工序是单位产能最低的地方,其设备生产能力最低。瓶颈工序决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如图4-1所示,各个工序的生产能力是不一样的,但对整体而言,企业的生产能力为8。如果所有工序都按照自身能力满负荷生产,超过瓶颈工序能力的部分就被视为不平衡时的库存和损耗。在精益生产中,把这种现象视作损耗浪费,而不是把它称为仓储。

2.潜在生产能力
       精益生产要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因此,在工厂布局与能力评估过程中,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潜在生产能力的匹配性是相当重要的。在精益生产中,潜在生产能力通常采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各个工序的能力之和除以工序总数。图4-1中企业的潜在生产能力即为:(10+10+8+11+9+9+10+10+11+8)/10=9.6。
 
3.生产平衡率、生产平衡损失率和生产损失
生产平衡率=(生产能力/潜在能力)×100%
生产平衡损失率=1-生产平衡率
生产损失=潜在能力-生产能力=潜在能力×生产平衡损失率

       以图4-1中数据为例,企业的瓶颈设备能力为8,潜在能力为9.6,因而企业的生产平衡率为8/9.6=83.3%。生产平衡损失率则为16.7%。也就是说,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布局中有16.7%是不能够产生效益的,所有的设备在同等折旧,并且这部分折旧由于被瓶颈点控制而不能变现。
 
4.节拍与稼动时间
       节拍(Cycle Time,简写CT)也被称为线速,是制造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即稼动时间除以生产计划数量。其中,稼动时间是一个源自古汉语的专业用语,指真正可以让员工在生产中运行的时间。如图4-2,稼动时间是A通过①、B前端到达①所需的时间。

5.流水线平衡率与理论上可改善余度
       如图4-3,整个流水线共有10道工序,各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均不相同。假设流水线稼动时间为27900秒,当前市场日需求为175个产品,那么节拍(生产每件产品需要的时间)为27900/175=160秒,流水线平衡率则为(97+120+110+159+100+95+140+120+90+126)/(160Í10)=72%。

       根据流水线平衡率,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流水线的理论可改善余度。以图4-3为例,计算得到可改善余度为2.8个工序数。也就是说,这10个工序中多用了2.8个人,存在人员浪费现象。
       理论上可改善余度=(1-流水线生产平衡率)×工序数=(1-72%)×10=2.8

生产同期化
 
1.个别效率与整体效率
       如果将一件工作尽可能细分成许多小工作,让每一位作业人员仅从事一件细分的工作,同时为了激励作业人员的生产效率,又设定了各种激励奖金,以作业者个人效率为标准进行激励。如图4-4所示,工序3的产能最低,那么经过整个流程后真正入库量只有95个,其他工序制造了过多的中间库存。因此,整体效率是由最低的个别效率决定的。过分强化个体的计件制,往往注意了局部利益,而忽略了整体效益。

2.精益生产要摒弃“见树不见林”的错误思维
       企业的利润绝不是来自中间工序过多生产的在制品,而是来自于销售。如果效率与产能提高了,而销售量并没有增加,只能说明仅仅是提前支付了工资、提前使用了原材料、增加了库存量,这些都属于浪费。
       精益生产是拉动式的生产方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生产。因此,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损失,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思维,在精益生产中必须摒弃这种错误的思维。
 
3.精益生产中的同期化思维
       如图4-5所示: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当A车间完成工序后,会有在制品存放在中间库内,等B车间需要时再从中间库提取在制品;而在精益生产中,则是在子流水线生产线做完后直接送到主流水线,中间不要库存。这就是同期化思维。
       同期化思维强调的是不同车间的生产要与主生产计划同步,不留库存,不要入库、保管、出库等过程。除主生产计划以外,其他车间不要调度员(统计员、计划员)安排生产计划,从而消除中间层,缩短生产时间(Lead Time),实现扁平化管理。

 

理解JIT生产制造系统

1.“一个流”生产的概念
       所谓“一个流”生产,是指按照作业流程对作业场地、人员、设备(作业台)进行合理配置,使产品在生产时,每个工序最多只有一个在制品或成品,从生产开始到完成之前,没有在制品放置场地及入箱包装的作业。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而言,“一个流”的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优势,如在制品最小化、搬送最小化等。

2.国内企业的JIT目标:尽可能实现“一个流”
       在没有实施JIT生产的企业,各个作业工序之间相互独立且各自进行批量化生产,各工序的作业人员在加工出来的产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才运送到下道工序,此种做法必然导致工序间大量的在制品出现。
       在JIT生产中,它的组装线和子加工线或子组装线的生产几乎同步进行,使产品实行单件生产、单件流动,前工序的加工一结束就立刻转到下一道工序,即实现生产的顺畅化,从而使得工序间在制品的数量接近于零。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目前做到“一个流”还比较困难,但是可以以“一个流”为目标,努力减少在制品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