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安定技术
随着企业技改投入的加大,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对设备管理者、操作者和维修者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课题,如何在传统设备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从生产实际出发,更新观念,有所创新,使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逐步适应现代化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确保生产高效运行,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笔者参加二重集团公司炼钢车间“平改电”技改工程(用80t电炉代替原来的平炉)的体会,介绍对设备管理工作与设备维修工作的一些认识。
1 设备组织管理
设备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资本和企业生产力的主要构成,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设备资源配置,运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降低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设备的组织管理就是按生产流程对设备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构,用跨职能团队组织结构替代单一职能结构,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组织。而选用那些设备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或多技能的操作人员进入设备管理队伍,建立一支由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组成的三位一体全员化设备管理队伍。同时建立《设备管理制度》、《配件管理制度》、《修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相应的一套规章制度。是实现合理的设备管理的主要保证。
在设备的管理的全过程中,应该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设备。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达到良好的投资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随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要涉及许多新技术,例如: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数控数显技术、电液自动化技术等。因此,必须尽快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人才素质,培养出既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掌握现代化新技术的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才能管理好、维护好现代化设备。
设备维护良好,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就有保障,才能完成预期的产值、成本、利润目标。因此,要积极努力地抓好设备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维修保养、定期检修、技术改造,使设备确保生产。
2 重点设备管理
随着技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大量技术先进、装备精良、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设备迅速增加。要管好这类重点设备,必须注重以下二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
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对重点设备的全寿命管理至关重要,应建立各重点设备的设备台帐、卡片与备件清单,认真记录设备的使用和故障情况,建立规范的档案制度,为管理与维修提供必要的信息。对重点设备,更应该建立机、电、液、操作人员四位一体的新的维修体系,掌握各技术环节,迅速提高各有关人员的技能水平,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快速判断和解决。同时,着眼于“强保养,零等候”,以“强保养”为基础,保证重点设备的故障及时处理。
(2)作好重点设备的现场管理
保证重点设备安全、稳定、有效运行,还必须作好重点设备的现场管理。包括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管理和润滑管理等。对重点设备实行特护管理,减少重点设备的人为劣化,减少因缺乏保养而造成的停机。加强现场管理、建立重点设备的技术资料与技术规范,对重点设备定期检查、定期监测。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坚持设备巡检交接责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要“四到现场”。即:设备管理到现场;设备检查到现场;设备工作协调到现场;设备问题处理到现场。与此同时,建立全员生产保养体系,提高员工素质与设备效率,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只有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整合到现场管理中来,才能保证设备的清洁、保证作业的规范化,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备件管理
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备品配件管理是一项繁琐且易出差错的工作。备品配件往往品种多,资金占用大,如何优化备件管理,作到计划准确,储备合理,管理先进,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创造条件是很主要的问题。备件计划管理是在满足生产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备件储备,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有,应该制定《备件计划管理规定》、《备件库房管理规定》、《备件入库、保管、发放管理规定》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备件管理工作的标准。同时规范统计工作,力求作到管理有制度、计划有依据、储备有标准、资金有控制,使备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目前,企业中较为先进合理的备件管理为ABC管理模式。按其重要性、易损程度、消耗情况及国产化替代的难易性等分别加权,分为A B C三大类。将消耗量大、易损的备件,如:油封、皮带等定为A类;将更换较为频繁的成品件类,如:电机、限位开关等作为B类;将其余的消耗量不大、使用周期相对较长的备件归于C类。
对重点设备特别是进口设备,应加强零备件供应的预测性研究,根据历年备件的消耗情况,制定合理的备件计划,避免盲目订货造成积压和浪费。对进口设备的配件力求国产化,对国内生产厂家能够生产替代的,可组织攻关小组进行研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备品配件的国产化。如:前段时间80t电炉机械手的软管和钢管联接处卡头损坏,若在意大利订货,不但时间长,而且费用高(每个约2万元人民币)。炼钢车间机修工段通过对已损坏的卡头研究测量,仅用3天时间成功地加工出了性能良好、外观一样的卡具,经实际安装使用,效果非常好,每个加工成本只有300多元人民币,其效益是显著的。做好进口备件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对降低成本、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生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 加强状态监测,提高设备预知维修水平
设备维修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传统的维修主要包括: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计划检修和抢修。随着企业设备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普及,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迫切需要一种更科学、更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提倡设备维修以预防为主,由定期维修方式转为预防性维修,是目前国外企业采用的新的维修理念。
所谓预防性维修,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计划检修的基础上,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加入保证措施;2)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的故障诊断,随时了解设备运转情况,及早发现故障苗头,从而主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设备可靠性。
设备故障有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之分。可预防故障多,说明设备的预防维修工作做得差;不可预防的故障多,说明设备本身的可靠性差。据资料显示,可预防的设备故障约占设备总故障的70%,有30%的故障是不可预防的。所以,要控制设备的故障率,主要从提高预防维修能力和设备的可靠性两方面人手。不管维修理论和维修技术如何发展,预防维修是维修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千方百计做好预防维修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故障,减少计划外停机时间,节约维修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预知维修方式是根据检测结果,视设备的具体状态,确定最合适的修理时机和更合理的修理方法,为设备的预知维修期提供可靠依据,克服了定期维修或抢修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设备性能下降,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使维修工作简捷易行,大大缩短了维修工期。
在提高设备预知维修水平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岗位日常巡检。
制定严格的巡检制度考核细则,使当日值班人员在日常巡检中做到有章可循,彻底杜绝只巡不检、潦草应付的现象,发现异常及时修理。
2)设备专业点检。
通过利用人的感官和各种检测仪器,以一定的原则和技术标准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实时、动态的检查,并将检测结果分析统计获得准确、及时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来指导设备维修。
3)专业精密点检和技术分析。
在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
4)设备劣化趋势管理。
在已建立的设备状态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和统计分析,找出设备状态劣化的规律,并将此规律作为预知维修的重要依据。
5)设备工作环境管理。
设备有自己的最佳工作环境,设备的润滑及周围环境都属于设备的工作环境。因此,保证设备工作环境良好是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状态的重要因素,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5 设备维修费用管理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企业产品低成本化的趋势,迫切要求维修工作以最少的维修费用达到最好的维修效果。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和使用是否适当,将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设备维修费用管理的目的,是合理使用维修费用,以尽可能低的费用达到规定的生产效率水平。在设备维修费用的管理工作中,应从编制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控制维修费用的使用以及分析设备维修费用效果三个方面着手。做到维修有记录、消耗有定额、统计有报表、损耗有分析。通过经常分析总结,提高修理质量,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确保生产和维修质量的前提下,对维修费用有巨额节约表现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适当的奖励。
1 设备组织管理
设备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资本和企业生产力的主要构成,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设备资源配置,运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降低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设备的组织管理就是按生产流程对设备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构,用跨职能团队组织结构替代单一职能结构,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组织。而选用那些设备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或多技能的操作人员进入设备管理队伍,建立一支由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组成的三位一体全员化设备管理队伍。同时建立《设备管理制度》、《配件管理制度》、《修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相应的一套规章制度。是实现合理的设备管理的主要保证。
在设备的管理的全过程中,应该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设备。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达到良好的投资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随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要涉及许多新技术,例如: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数控数显技术、电液自动化技术等。因此,必须尽快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人才素质,培养出既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掌握现代化新技术的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才能管理好、维护好现代化设备。
设备维护良好,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就有保障,才能完成预期的产值、成本、利润目标。因此,要积极努力地抓好设备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维修保养、定期检修、技术改造,使设备确保生产。
2 重点设备管理
随着技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大量技术先进、装备精良、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设备迅速增加。要管好这类重点设备,必须注重以下二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
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对重点设备的全寿命管理至关重要,应建立各重点设备的设备台帐、卡片与备件清单,认真记录设备的使用和故障情况,建立规范的档案制度,为管理与维修提供必要的信息。对重点设备,更应该建立机、电、液、操作人员四位一体的新的维修体系,掌握各技术环节,迅速提高各有关人员的技能水平,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快速判断和解决。同时,着眼于“强保养,零等候”,以“强保养”为基础,保证重点设备的故障及时处理。
(2)作好重点设备的现场管理
保证重点设备安全、稳定、有效运行,还必须作好重点设备的现场管理。包括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管理和润滑管理等。对重点设备实行特护管理,减少重点设备的人为劣化,减少因缺乏保养而造成的停机。加强现场管理、建立重点设备的技术资料与技术规范,对重点设备定期检查、定期监测。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坚持设备巡检交接责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要“四到现场”。即:设备管理到现场;设备检查到现场;设备工作协调到现场;设备问题处理到现场。与此同时,建立全员生产保养体系,提高员工素质与设备效率,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只有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整合到现场管理中来,才能保证设备的清洁、保证作业的规范化,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备件管理
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备品配件管理是一项繁琐且易出差错的工作。备品配件往往品种多,资金占用大,如何优化备件管理,作到计划准确,储备合理,管理先进,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创造条件是很主要的问题。备件计划管理是在满足生产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备件储备,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有,应该制定《备件计划管理规定》、《备件库房管理规定》、《备件入库、保管、发放管理规定》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备件管理工作的标准。同时规范统计工作,力求作到管理有制度、计划有依据、储备有标准、资金有控制,使备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目前,企业中较为先进合理的备件管理为ABC管理模式。按其重要性、易损程度、消耗情况及国产化替代的难易性等分别加权,分为A B C三大类。将消耗量大、易损的备件,如:油封、皮带等定为A类;将更换较为频繁的成品件类,如:电机、限位开关等作为B类;将其余的消耗量不大、使用周期相对较长的备件归于C类。
对重点设备特别是进口设备,应加强零备件供应的预测性研究,根据历年备件的消耗情况,制定合理的备件计划,避免盲目订货造成积压和浪费。对进口设备的配件力求国产化,对国内生产厂家能够生产替代的,可组织攻关小组进行研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备品配件的国产化。如:前段时间80t电炉机械手的软管和钢管联接处卡头损坏,若在意大利订货,不但时间长,而且费用高(每个约2万元人民币)。炼钢车间机修工段通过对已损坏的卡头研究测量,仅用3天时间成功地加工出了性能良好、外观一样的卡具,经实际安装使用,效果非常好,每个加工成本只有300多元人民币,其效益是显著的。做好进口备件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对降低成本、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生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 加强状态监测,提高设备预知维修水平
设备维修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传统的维修主要包括: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计划检修和抢修。随着企业设备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普及,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迫切需要一种更科学、更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提倡设备维修以预防为主,由定期维修方式转为预防性维修,是目前国外企业采用的新的维修理念。
所谓预防性维修,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计划检修的基础上,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加入保证措施;2)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的故障诊断,随时了解设备运转情况,及早发现故障苗头,从而主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设备可靠性。
设备故障有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之分。可预防故障多,说明设备的预防维修工作做得差;不可预防的故障多,说明设备本身的可靠性差。据资料显示,可预防的设备故障约占设备总故障的70%,有30%的故障是不可预防的。所以,要控制设备的故障率,主要从提高预防维修能力和设备的可靠性两方面人手。不管维修理论和维修技术如何发展,预防维修是维修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千方百计做好预防维修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故障,减少计划外停机时间,节约维修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预知维修方式是根据检测结果,视设备的具体状态,确定最合适的修理时机和更合理的修理方法,为设备的预知维修期提供可靠依据,克服了定期维修或抢修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设备性能下降,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使维修工作简捷易行,大大缩短了维修工期。
在提高设备预知维修水平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岗位日常巡检。
制定严格的巡检制度考核细则,使当日值班人员在日常巡检中做到有章可循,彻底杜绝只巡不检、潦草应付的现象,发现异常及时修理。
2)设备专业点检。
通过利用人的感官和各种检测仪器,以一定的原则和技术标准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实时、动态的检查,并将检测结果分析统计获得准确、及时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来指导设备维修。
3)专业精密点检和技术分析。
在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
4)设备劣化趋势管理。
在已建立的设备状态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和统计分析,找出设备状态劣化的规律,并将此规律作为预知维修的重要依据。
5)设备工作环境管理。
设备有自己的最佳工作环境,设备的润滑及周围环境都属于设备的工作环境。因此,保证设备工作环境良好是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状态的重要因素,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5 设备维修费用管理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企业产品低成本化的趋势,迫切要求维修工作以最少的维修费用达到最好的维修效果。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和使用是否适当,将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设备维修费用管理的目的,是合理使用维修费用,以尽可能低的费用达到规定的生产效率水平。在设备维修费用的管理工作中,应从编制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控制维修费用的使用以及分析设备维修费用效果三个方面着手。做到维修有记录、消耗有定额、统计有报表、损耗有分析。通过经常分析总结,提高修理质量,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确保生产和维修质量的前提下,对维修费用有巨额节约表现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适当的奖励。